金門本土植物的認識與利用
陳西村老師提供
金門地區校園植物
金門鄉土自然
近十幾年來鄉土科學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學校的師生勤學本土的自然知識,為此地區常舉辦各種自然科學研習活動,相關教材需求殷切,但對植物之相關資料最缺乏,故一般研習偏重鳥類,地質及鱟等。
認識植物的方法
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認識植物不容易,認識動物較容易,真的嗎?因為一般人從小對會動的東西比較有興趣,尤其是各種動物,再加上許多與動物有關的頻道使得大家誤認對動物的了解比植物來得多,如大家都知道老虎、獅子、大象等等,但要他們細分時會發現大家都不懂,真要認識時必須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全了解,而認識植物有時就簡單多了,茲舉下列幾種方式作為認識植物的基本方法。
一、觀葉:如雙面刺、琴葉榕、田字草等等。
二、觀花型:如龍吐珠、蝴蝶蘭、雞蛋花、刷子樹等等。
三、觀花期:如六月雪、五月雪、迎春花等等。
四、觀果:如麵包樹、水筆仔、羅漢松等等。
五、用途:如指甲花、鳥榕、痢力草等等。
六、故事傳說:如瘋查某、天堂鳥、何首烏等等。
金門的校園植物
金門地區的校園植物,根據國立金門農工職業學校葉鈞培等老師85年曾作過之調查,全縣中小學的校園植物總計有245種左右,而在講校園植物的同時,更必須面對許許多多的有毒植物,再跟據這二百餘種植物中可發現,其中約有50餘種植物是有毒的,故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都有必要去面對它們,而不是將它們全部予以去除,必竟校園綠美化少了它們,環境將顯得更加單調無趣。
什麼是有毒植物?
有毒植物是泛指對人類或家畜等造成種種傷害的植物。早期的認定標準因人而異,而今較合理的定義是具有中毒實例,或經由實驗證明可能因飲食、接觸或其他方式造成人類、家畜或其他高等動物的死亡,或某些組織、器官等暫時性乃至長期性的傷害的植物統稱。
有毒植物在那裡?
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有毒植物應該生長在荒山野外,平常並不容易碰到,而穀物、蔬菜、水果、藥草及觀賞用庭園花木對人類是有益的,絕對沒有毒害的問題。這觀念是不正確的,有毒植物到處都可見,庭園、郊外、海邊、高山都有其蹤跡,甚至居家室內、客廳等處所擺飾的植 物都是有毒的,故萬萬不可以掉以輕心。
有毒植物中毒的途徑
民間因有採集野生藥草的習慣,故「病從口入」是很常見的,因另因接觸有毒植物而中毒實例可說是屢見不鮮。有毒植物之中毒途徑約可歸納如下:
一、因食用或藥用而中毒
藥與毒通常是一體兩面的,適量即是藥,過量如人參、肉桂、杏仁、銀杏等補品,若食用過量,也會中毒。相反的,如日日春雖然是夾竹桃科的有毒植物,但卻是治療惡性腫瘤很好的藥材之
二、因誤食而中毒
小孩子的好奇心特強,又極好玩,故食有毒的植物機率非常大。相反的成人也可能因對植物的不了解而中毒,如誤將水仙當作蒜、將紅花八角果實當成食用八角,將大花蔓陀羅視為百合花造成中毒現象。
三、因間接食用而中毒
一般總認為蜂蜜是絕對無毒,真的嗎?要知蜜蜂如食用有毒植物如杜鵑花的花蜜後,所做成之蜂蜜,食用即可能會中毒;而如用烏臼木做砧板切肉、切菜,或用夾竹桃之枝條當筷子去使用,甚至用有毒植物之枝條當柴火來烤肉,同樣會中毒。
四、因吸入而中毒
某一些植物的花粉,如豬草、銀膠菊及白千層等,會產生大量的花粉,經人畜吸入後,常會造成呼吸道的感染或不適,嚴重者甚到死亡;再如大麻、曼陀羅、嗎啡等煉製品,點燃後吸食會引起中毒。
五、因接觸而中毒
大戟科、天南星科、漆樹科等其家族的許多成員,其汁液或焮毛等碰觸到皮膚後,往往會造成紅腫、發癢甚至潰爛等現象。再如部份植物在外用,加工或其它狀況下,同樣會因接觸而發生中毒現象。
六、刻意食用而中毒
以前的人如有人要尋短,會採用吞食有毒植物的方法自我了結,常用的植物有魚藤、夾竹桃、雞母珠、巴豆、馬桑、雷公藤等等。
如何避免中毒
由於中毒事件偶有發生因此大部份的人採集消極性的作法,就是將有毒植物砍除掉,如此真能避免中毒嗎?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讀攻毒」唯有多認識有毒植物即可避免中毒,那怕是已經中毒,由於對有毒植物的認識,可以讓你找出最好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