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肚皮舞」的源由 吳淑鴛老師 提供
最早3500年前,埃及的古壁畫就有類似今天看到的肚皮舞,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有不同傳說和故事。
肚皮舞阿拉伯原名為 "Raks Sharki" 意指東方之舞,因此又稱“東方舞蹈”。
一般認為肚皮舞是中東、中亞、埃及的古老的道統舞蹈肚皮舞,Belly Dance,來自亞洲另端神秘阿拉伯世界的音樂舞蹈藝術。土耳其稱肚皮舞為郭碧卡當司(Gobek dans)。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來自埃及的肚皮舞團,令美國人大開眼界,於是美國人將法文Danse Du Ventre,(直譯成英文"The Dance of The stomach")翻成 "Belly Dance"。
一般的印象肚皮舞是源自于埃及,希臘人相信,肚皮舞與遠古時候的宗教儀式有很大的關連。在阿拉伯地區,肚皮舞則是女性不對外公開神祕宗教的儀式。
另一種傳說是肚皮舞是身心合一的修心養性之舞,是神聖,崇高的宮廷舞,一如西方的芭蕾舞。不管何種說法,肚皮舞都是經歷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長時間的演變而成的舞蹈。不可否認,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格,各地區的肚皮舞,均具有獨到的傲人的特色,不同的風格的肚皮舞,透過舞蹈老師們默默奉獻耕耘,在逐漸成熟。特別是在中東地區得到了健康長足的發展,成為中東地區可貴的文化資產。
肚皮舞是十分健康活潑而且快樂的舞蹈,在中東地區幾乎男女老少在聽到音樂時,都會很自然的隨著音樂扭腰擺臀,快樂地展現肢體的語言。
肚皮舞在中東的早期盛行與人類對神明的敬畏和對生活的不安息息相關。
相傳古埃及時代有位女子,因為婚後多年都沒有懷孕,便來到掌管聲譽的女神廟前祈求,她在神像面前隨風起舞自然扭動腰臀,以舞獻祭期待生育女神的賜福給予她子嗣,她那美麗窈窕婀娜多姿的迷人肢體動作,使得當時掌管神廟的祭司大為傾倒,於是稟告法老王,此後這種肢體動作便成為祭司祈禱用的舞蹈,故在千年前的埃及壁畫上我們便可看到肚皮舞孃的性感舞姿。
肚皮舞是一種深具文化特色的舞蹈,就像中國唐朝的宮廷舞蹈一樣,也曾經是身受青睞的皇家舞蹈。它是舞蹈,是藝術,更是使生活充滿陽光歡樂的運動。
肚皮舞(Belly Dance)源於神祕中東國度,與其他舞蹈最大的區別,在於把身體每個部分一節一節的分開來舞動,比如說,可分成頭'頸'肩'手臂'胸'上腹'中腹'下腹'腰'上臀部'下臀部'大腿等,在中東是一種不分男女老少,都會自然的隨著流洩而出的音樂節奏隨性扭動身軀的舞蹈。主要動作部位在於腹部與臀部,女生的動作注重詮釋中方特有的纖細與柔美,呈現出女性似水柔情的美感。
男生則注重以陽剛的味道來舞動腰部'腹部以及臀部,雖然是要練就小蠻腰與緊實感,動作上卻必須著重於腹跟臀部的使力,因為腰腹臀的運動環環相扣,誠如眾所皆知,身體的結構組職與肌肉的組成都會與周邊產生連結,因此可以藉由運動腰腹臀附近的肌群,或藉助手臂往上的拉舉,加上往旁側扭動腰部的動作,來帶動側腰與腰際的肌群運動,因此,能一次達成消除腰腹部脂肪,練就翹臀,小蠻腰與增加肌肉緊實感,得多種效能,就是肚皮舞吸引人的獨到之處。
人們跳舞講求的也是一種健康快樂的概念,其實台灣大部分的人都不算胖,只是缺乏運動,對長期久坐的上班族而言,肚皮舞可以特別針對腰腹部分徹底運動,取代花費大番力氣的全身運動,自然也就可以針對部位雕塑自己的身材,提高新陳代謝'消除便秘;也能怡情養性增加自己的信心。
其實運動與舞蹈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觀念,運動讓人消除贅肉保持身材,舞蹈讓人端正姿態,兩者的共通點就是美感的追求,兩相結合便是一種兼具健康與美感的養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