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服務促進社
金門人的春捲
~春捲(七餅菜)之製作~
許玉昭老師提供
清明要祭祖,要拜拜,每戶要拜十多處的神明,在金門鄉村習以為常,婦女們就要忙著刀切紅蘿蔔、豌豆、芹菜、五花肉、蒜苗、菜球、豆腐干、春筍、香菇等春捲的餡料,如蒜苗、香菇的香;豌豆、芹菜、竹筍的脆;菜球、紅蘿蔔的甜;豆腐干的嫩;這樣的搭配,當就輕易地征服齒頤胃腸。做「七餅菜」,這些蔬菜份量的比率是有大小輕重的。
當然,另有吃法,「七餅菜」添加五花肉絲,吃起來油油的,會有滑潤香味,這跟加純油是不同的,直接加油的七餅菜,用麵皮包起來,油會滴透,兩手油膩,那是倒盡胃口的事了。
「七餅菜」看重刀工,以細為尚,金門有句俗語「粗人沒倘切七餅菜」,刀面緊扣指節,鋒利的刃線快速落下,一下子,一堆細細鬆鬆的菜末成坵,但「七餅菜」必須分類切好,分盤裝盛。
「七餅菜」要以麵皮包成捲吃食,那七餅皮的好壞就干係重大,上等的七餅皮是薄又韌,這樣咬勁夠,菜油不會滴落滲出,而燙熱的「七餅菜」碰到厚層又硬性的皮,菜末捲起來破裂掉落,那豈不殺風景。
參考文獻:
許維民,1999金門季刊(38-45頁)
金門服務促進社
老阿嬤的巧手藝~挽面(臉)~
許玉昭老師提供
金門社區大學服務促進社與金門縣婦聯會共同舉辦慶祝三八婦女節,特在三月七日婦女節前夕推出「幸福女人向前走」老阿嬤的巧手藝挽面,由金門社區大學服務促進社講師許玉昭指導,許玉昭稱「挽面」又稱挽臉,是金門民間流傳的美容技藝法,有悠久的歷史,主要功能是拔除臉上的汗毛,讓塗在臉上的粉妝可以更勻稱。依早年的習俗,女孩子在結婚前夕才可以挽面,稱「修容禮」,通常由一位「好命」的長輩來執行,又稱「開面」、「開臉」。
許玉昭表示,挽面的工具很簡單,只需一卷細綿線,一塊膨粉(白粉)即可,(金城中興街玉成百貨店、莒光路風行百貨店、中興街協泉百貨店均有販售)開始時以膨粉敷臉作粉底,再將一根綿線纏絞成三根,並分成兩角交叉狀,一端在手,另一端用牙齒咬著,雙手一拉一合,一鬆一緊,細綿線絞纏分合就像剃刀般來回在婦女的臉上挽,隨著綿細線的翻轉,將面部的細毛連根絞除,乾淨又俐落,接著敷上面霜或乳液,便大功告成。
挽面方法如果正確,將可使皮膚潔淨,除去臉上最細的汗毛,效果可持續兩周。使用粉刺藥物的民眾常以蠟去除因藥物而變得敏感的皮膚表層,由於挽面是一根一根除去細毛,某些皮膚專家建議這些患者以挽面取而代之。